2007-10-08

Re: [好奇] 有沒有ABC講台語流利,中文卻不好的八卦 (by ManicD.bbs@ptt.cc)

首先,在美國出生的臺灣人第二代是叫作ABT,不叫ABC。

ABC這個名詞大概因為簡單又好講,不會英文的人也知道ABC三個字母,所以好像跟國外有關的人都被叫做ABC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

ABC是American Born Chinese,Chinese這個字又可翻中國人又可翻華人,但是身份認同這個東西就像是性騷擾一樣,主觀認定是最重要的,因此當一個人他認同自己是Taiwanese American(臺裔美國人,又稱臺美人)的時候,你應該要叫他ABT,不是因為你的認定,而是因為他認定自己為ABT。

另外,在海外出生長大的臺僑也不一定是美國出生的,所以像加拿大出生的就該叫他為CBC,或是CBT,就是前面那個A的America在這裡要改為C(for Canada)。

要講ABT,就要講到上一代移民,也就是他們父母親的故事。

請注意,這些人的父母親從臺灣到美國大部份都是在戰後(1945後)離開臺灣的,絕大部份又是在國民黨政府據臺以後才離開的,所以這些人的父母頂多跟你我父母同一代,或是再年長十年左右。(目前是55-70歲居多)

這些人離開臺灣時是在戒嚴時代,要出國是非常不容易的。

如果要出國留學,必須申請良民證,要出國旅行則幾乎不可能(也要有門路申請)。要出國留學者,還要服務單位(通常是教官,或駐校黨部、警總之類的人員)審核,證明該學生「思想純正、無問題」才能發予簽證。

這也讓優秀的臺灣學生要出國時,碰到不少瓶頸。

而另一方面,能夠出國的學生中,省籍因素也佔一定的相關。

一方面,眷村出生,外省籍的學生比較不願「屈居」小島臺灣,想要放眼世界,因此出國的意願比較高。另一方面,眷村受黨國意識灌輸最徹底,在思想純正這個審核階段就相對順利很多。再者當時國民黨政府也有計劃送學生出國深造,設有獎學金(最有名的就是馬應久的中山獎學金)。(有關眷村子弟與出國的觀念可參考朱天心的小說)

而本省籍(福、客、原,其中自然以人口佔多數的福佬籍最多)的學生,則也一樣要是非常菁英頂尖的學生才有辦法出國深造。而且由於警總的嚴格審核過程,這些學生也是很忠黨愛國,在一些國家社會觀念上都單純且單一,才得以出國。

但是這一切到了海外卻有不同的變化。

當年戒嚴令下的臺灣,思想控管嚴格。也因此最早萌發自由民主獨立思想的臺灣意識,也是在海外開始。這些海外留學生接觸了異於國民黨的文獻與論述,舉凡社會主義、民族自決、國共內戰史、臺灣史等等,而產生了180度的變化。

遠離臺灣,對臺灣的視角反而清晰也完整,讓這些海外臺灣學生發現所謂的中華民國,在外國人眼中是個戒嚴多年的獨裁政權(而且霸佔聯合國席次,對共產中國很不公平)。

反正他們就成為了臺灣獨立的支持者,組織臺灣同鄉會,同學會等等

而在美國校園裡又不時有國民黨派去的特務學生在監視他們,打小報告,讓許多本來也沒甚麼政治意識,只想乖乖讀書的人,卻被誣賴為思想有問題的人,讓他們回臺灣簽證不下來。這樣子搞的本來不見得是反國民黨的人也厭惡了起國民黨,自然更親進臺獨份子。

於是留美的臺灣學生就出現一個共識,那就是有能力留在美國的,就留下來。有能力繼續升學的,就一路唸上去,然後取得教職或工作,留在美國拿綠卡。反正他們也回不去。這也是為甚麼今天許多老臺獨都還在海外,因為他們被拒絕在國門之外太久了,事業、社會人脈也都在國外,要離開也很不容易。而也是為甚麼許多海外老臺獨多的是博士、醫生等高學歷的人士。(看看在美國的臺獨聯盟,一牛車的名校博士)另外,他們也發展出一種觀念,那就是回臺灣的就是沒能力(留在美國),好似能留在美國生根工作的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。

反之,那些胸懷世界的外省學生,卻常在唸完書以後返國服務,因為政府很歡迎歸國學人。而他們又是政府可以用的乖乖牌,樣板學者。這也是為甚麼到今天為止,國內學界的省籍分佈跟社會上人口的一般比例有滿大的落差。不過也多虧了這些歸國學人,讓國內高等教育一直以來都沒有閉門造車,一直有新思想新理論從國外帶回來,不然像那些老臺獨一樣出去了就不回來,臺灣的高等教育就會進步很慢了。

在這樣的環境下,留在美國生根的臺灣人,自然對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府很賭爛。這些人組織家庭生兒育女後,也就很順勢地教孩子在家裡講福佬話,在外講英文。在當時國府的文化政策與社會所建構出的文化觀中,英文>華語>臺灣本土語言,因此他們教育小孩講福佬語,相當程度上是接受了這個語言文化的位階,但去除了華語,讓臺語升級,這當然跟早年在臺灣因講臺語被歧視有關。當然,這樣子的位階觀念仍然是有偏差的。

這些ABT們長大了,自然就只會講福佬語和英文。

要補八卦嗎?

我以前有個朋友,他的父親是唸化工的,曾經有機會拿中山獎學金前往美國深造,但是他卻被要求一個附帶條件,就是要做監視海外學生的抓靶仔,於是他父親拒絕了該獎學金。不過後來還是考取別的獎學金,後來還到非洲當技術人員,結果我這朋友就在非洲出生了。他也就變成了ABT,只不過是Africa Born Taiwanese。

2007-10-02

Re: [ 八卦 ]有機農業 (by Liebesleid.bbs@ptt.cc)

※ 引述《firespark (firespark)》之銘言:
: 我的老爹是賣農藥的,對於這類的事情他知道的都跟我說,
: 他說事實上台灣並沒有真正的有機農業,
: 那些有機蔬菜只是農藥噴較少而已,但是卻可以賣高出行情的好幾倍價錢

沒有這回事。
我家就是賣菜的,我家的菜田還要檢驗,我們還常常去巡田。
農民因為不用農藥,所以才沒機會和令尊接觸吧。

況且,我們除了檢驗農藥殘留外,也會檢驗土壤和水質的成份。
在下忝為農化系的畢業生,因此也曾經參與過檢驗過程、也參觀過種植過程。

: 其實有機的定義在國外如美國,必須要在三十平方公里內沒有任何污
: 耕地兩年之內沒有噴灑過化學農藥,

沒錯。

: 台灣的地很小,根本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條件,

其實還是有,像我知道有一位生產者,他的田在三芝的山上,剛好就有這樣的條件。
只能說地方很少,但是不是全然沒有。

: 而且氣候又太適合昆蟲繁殖,一顆大白菜一個晚上就能被菜蟲給啃光

所以要了解農民是很辛苦在抵抗病蟲害。

像我家的顧客就會常常問,為什麼菜常常都是那幾樣,比方說
芥蘭啊、劍葉萵苣、地瓜葉之類的,就是因為這些菜比較不好吃,蟲害也會比較少。
雖然像空心菜、菠菜也是會有,但是就滿少見的,不像市場一年四季每天都可以供應。

另外,農民在施藥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撇步,比如說用辣椒水灑在菜上
蟲不吃辣,所以也可以降低蟲害的程度。

: 那你可能會問說為什麼有農民能通過認證,
: 因為農藥已經退掉了驗不出來,再加上政府沒有設立嚴格的標準,
: 所以在台灣不可能買到完全不使用農藥的作物,

這你就錯了,凡是灑過藥必留下痕跡。
毒不死人,不代表 GC 測不出來。

而且基本上政府還有輔導單位 (如農會) 也不是白痴,他們也會有一些抽檢和巡視活動
我在八卦版上說可能有很多人很難相信,但是在台灣這個島上,還是有很多人很努力
在為農業打拼。

: 你只是吃進去比較少的農藥而已,但是卻得多花幾倍的錢去買,

這個也不一定。


--以下是工商服務時間--

我家開的是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取貨站。
可以上他的網頁 http://www.hucc-coop.tw/ 看一下
基本上入社很簡單,只要繳少少的入會費 (我記得是一年 500),就可以取得社員資格
除了可以在各地取貨站購買有機蔬菜以外,每次拿菜會拿到一張菜來源說明和小食譜
每個月有綠主張的月刊
還可以參加很多活動,包括拜訪生產者、煮菜教學和營養講座這樣...

主婦聯盟有機蔬菜的好處是,

第一,他的生產者都是透明的。今天你吃的菜是誰在哪種的,通通會讓你知道。

第二,每次有菜來,一定都是檢驗通過沒有任何農藥,才會送到消費者手中。
而且聯盟本身有查訪小組,會輔導農民種植有機蔬菜,也可以防止農民偷吃步。
也會定期檢驗土質和水質,是否有受到污染。

第三,菜價穩定。
主婦聯盟的有機蔬菜,論單價較一般市場上菜價稍貴,但比其他有機商店便宜。
而且是「保價供應」,也就是一年四季不管有沒有颱風,菜價都是一樣的。

第四,絕不剝削農民。
主婦聯盟和農民簽訂的契約,購入價約是零售價的八成。 (不太確定)
我家開合作社,但是在賣菜這一項上面的利潤是 0 ...
而且平常即以較高的價格收購,就算農民遇到颱風無法拱抬價格也不會吃虧。

第五,收費便宜。
除了前面說過的入會費以外 (因為是合作社,只能服務合作社社員)
社員可以選擇零買或是訂菜。訂菜的話就是一星期可訂一份以上的菜
一份菜大約有五六種青菜蔬果,售價約為 1000 元左右 (視菜種分量而定)
大約可讓四口之家吃一星期沒有問題。

不過也有缺點,最大的缺點就是因為是純有機種植,所以無法自由選擇菜種。
像我家常常就是冬天每天都有南瓜、夏天每天都有冬瓜、菜瓜這樣...
地瓜葉是常客 = = 一年四季都有香蕉... = = 不過超好吃...
不過有時候會出現一些驚喜,像栗子 (讚,用蒸的就很甜)、鳳梨、水梨 (超好吃) 之類

提供給大家做參考。

真的在沒人看到的地方,還有一群人默默的在努力。

以上

為了謝謝大家的支持,再來做一點工商服務。

就是合購版很紅的福義軒蛋捲,其實在主婦聯盟取貨站也買得到。
因為綠主張 (自有品牌) 的蛋捲是他們提供材料 (有機蛋和非基因改造小麥)
請福義軒 OEM 的...
除了價格可能略貴一點、口味選擇較少。
吃起來的口感是一~ 模~ 一~ 樣~ 的... 甚至我覺得更濃郁好吃... = =